邮箱
jnddjd@dongdajituan.com
传真
0537-2902388
服务电话
400-086-0616
长4088米,可满载324节车厢、2.59万吨煤炭,约等于648辆40吨级卡车的运输总量,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3万吨级重载列车宛如一条“巨龙”,行驶在朔黄铁路最大坡度线路上,首尾高差约49米,姿态稳稳当当。
今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持续完善按图运营工作机制,高效合理匹配运输资源,全力保障能源保供平稳高效有序。截至9月11日,朔黄铁路年累计完成煤炭运输量23979.6万吨。
这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运输能力提升、运输方式变革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运输体系实现结构性变革,煤炭资源全国配置能力显著提升,煤炭运输方式锚定智能绿色加速转型。
战略通道效能全面释放
“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生产进一步向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聚集。2024年,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原煤产量合计达39亿吨,占全国的81.6%,比2020年提高3.4个百分点。然而,我国煤炭主消费地在东南沿海一带。煤炭跨区域运输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
目前,我国已建成“七纵五横”煤炭铁路运输干线和相关配套系统,煤炭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建成以北方七港为主的煤炭下水港口和南方接卸港口,煤炭吞吐能力满足下水煤转运需要。
“十四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公转铁”,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由2020年的23.6亿吨增长到2024年的28.2亿吨,煤炭运输通道效能全面释放,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5煤炭行业物资装备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蓝皮书》指出,2024年,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达28.2亿吨,同比增加5600万吨。其中,大秦线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的重要动脉,2024年煤炭运输量达3.9亿吨。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5.7亿吨,同比增长11.1%,其中电煤11亿吨,同比增长17%。9月30日,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6548万吨,同比增加3566万吨。
今年10月13日,满载108箱3500吨新疆煤炭的87912次列车从兰新铁路烟墩站众惠泰达铁路专用线驶出,经太中银铁路杨桥畔站,终到浩吉铁路靖边北站汇力能源集运站,标志着“兰新—太中银—浩吉”新疆煤炭外运铁路运输新通道成功开辟。
这是新疆煤炭外运通道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新疆煤炭年产量从2021年的3.21亿吨增长到2024年的5.4亿吨,成为我国煤炭生产的新高地。
铁路是新疆煤炭外运的主力。新疆铁路煤炭运输主要有兰新铁路、临哈铁路、格库铁路“一主两辅”三通道。
十四五”期间,新疆推进煤炭铁路外运通道持续扩能。
2022年11月,历时近2年的乌将铁路双线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双线开通后,乌将铁路日装车数量从每天20多对增加到80对以上,成为保障新疆煤炭供应和新疆煤炭外运的主通道。
2024年1月,全长429.9公里的将淖铁路开通运行,贯通准东和哈密两大煤炭基地,打通了新疆煤炭外运北部通道。
2024年8月,格库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新疆段)完工,格库铁路(新疆段)每年货物输送能力提升至3357万吨,较改造前增幅达110%。至此,新疆煤炭外运南部通道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2024年,新疆铁路煤炭外运量达9061万吨,同比增长50.2%。今年1月至9月,新疆煤炭铁路外运量达7028.86万吨,同比增长7.8%。
汽车在新疆煤炭运输中发挥着重要补充作用。
“十四五”以来,新疆煤炭外运量从2021年的4387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1.4亿吨。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政策,大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铁路集运站布局,加快建设运煤通道集疏运体系,充分释放重载铁路大通道能力。
随着集疏运能力提升,我国北煤南运最长战略通道效能进一步释放。
截至今年8月,浩吉铁路累计发运货物列车突破8万列。“十四五”期间,浩吉铁路总货运量超4亿吨,实现“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至华中地区“点对点”直达,平均缩短运输时间约25天,实现北煤南运产销地两日内直达,显著提升“两湖一江”能源保障能力。
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今年9月4日,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煤蒙陕能源销售有限公司、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煤大海则煤矿“矿—路—港”联合体物流总包项目落地运行。
这是全国首个“矿—路—港”联合体物流总包项目,将为陕北煤炭外运开辟协同高效、成本可控、时效稳定的物流新通道。在前端集运环节,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承接87公里汽运短驳任务,实现煤炭从中煤大海则煤矿井口到榆林象道物流有限公司专用线的“门到线”无缝接驳。在中端质控环节,该项目依托榆林象道物流有限公司专用线提供“仓储暂存+精准计量+抑尘防冻+专业化装车”一体化服务,既保证煤炭运输品质,又大幅压缩站内作业时间。在后端干线运输环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统筹曹家伙场站运力资源,通过“整车直达”,将煤炭高效运送至日照港、曹妃甸港两大枢纽港口。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最大的煤炭储备基地,兖矿泰安港物流园静态储煤能力达200万吨,年货运吞吐能力3200万吨。目前,兖矿泰安港码头作业区建有5个2000吨级泊位、3台每小时2000吨装船能力的轨道式装船机和2台门座式起重机,可满足2000吨级以上船舶接卸需求。
锚定绿色智能加速转型
“十四五”期间,煤炭运输向绿色智能加速转型。“公转铁”、多式联运是煤炭运输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煤炭运输在升级改造牵引动能、完善管道运输方式、搭建数字化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今年9月22日,国内首个多所能量互联互通的“网—源—储—车”协同供能系统示范工程在国家能源集团包神铁路集团建成投运。该示范工程并行采用传统电网与光伏发电为铁路牵引机车供能,是煤炭运输绿色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
包神铁路升级改造了6座牵引变电所和1座分区所,建设了最大6.02兆瓦新能源、4兆瓦时储能接入的303公里“网—源—储—车”协同供能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实施后,预计每年可提供740万千瓦时的“零碳”绿色电能、节约标准煤约2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800吨。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煤炭运输更加智能高效。
今年5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正式发布。依托“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2024年,朔黄铁路运输周计划兑现率在98%以上、天窗容积率提高20%以上,年运量突破3.71亿吨,创历史新高;运维废旧物资处置时长由60天缩短至30天,招标采购周期平均缩短18.5天,减少大中修投资3.5亿元,在节约25%投资的同时,轨道质量达到历史最佳状态。
陕煤运销集团秦岭数字公司打造的秦岭云商平台,应用数字技术,统筹人、车、货、场、路资源,打破矿业公司、货主、承运商和货车司机之间的信息壁垒,将传统的“坑口卖煤”转变为入厂交付,打造了煤炭统一调配、运力科学调度、运行全面监管、车货高效匹配、运行安全可靠的物流保障体系,推动煤炭放心采购、安心托运。
作为山东省煤炭应急储备基地首个智慧园区平台,2024年,山东济宁梁山港加快智慧平台建设,建成统一的调度指挥中枢,铁路六大系统顺利完工,煤炭装船机实现无人值守常态化运行。2024年,梁山港实现集疏港量3202.93万吨,集装箱量达13.43万标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