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jnddjd@dongdajituan.com

传真

0537-2902388

服务电话

400-086-0616

首页 首页 >> 为了促进中国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建议?

为了促进中国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建议?

为了促进中国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建议?总的来说,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结合十四五期间最新的发展背景,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统计学、空间计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及方法,借鉴省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宏观经济自身特点,分析中国省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结论

在时间差异分析层面,并通过静态分析法对中国省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结构进行探究。同时以2019年作为研究断面,基于主成分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排名,通过聚类分析划分经济冷热点区域,并建立空间滞后模型探讨了中国省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一)中国省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过程。从时间层面看,2020-2019年中国人均GDP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研究期初的30808元翻了一番增至研究期末的70892元,但增速有所放缓;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与排名。选取地区GDP等10个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省域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分值为正的省域单元有10个,为负的有21个,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单元达到2/3,最高分为北京,最低分为西藏,表明各省域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基于聚类分析的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分析。利用主成分指标体系所得的中国省域经济发展综合得分,通过基于离差平方和的系统聚类法划分经济冷热点区域,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北京与上海;

(四)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分析。首先,建立空间权重矩阵。然后,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发现2010至2019年之间,人均GDP的全局Moran''''sI指数取值均在0.4左右,均大于0,表明全国省域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性,即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彼此相邻,增长相对缓慢的区域亦彼此相邻。

最后,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统计分析,选取2010、2013、2016及2019年分别作为研究断面,重庆市与湖北省的经济趋热,东三省黑吉辽地区经济趋冷,而山东省对邻近省份的带动作用增强,北京市对邻近省份的带动作用减弱。

整体来看,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存在扩散涓滴作用与过渡特征减弱,负向低速增长加剧且极化作用增强的趋势,应当引起重视。观察LISA集聚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呈现L-L集聚的最多,集中在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形成经济塌陷区。

一直处于于L-L集聚类型的省域包括四川、青海及新疆,是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而江苏省和上海市在研究节点均属于H-H集聚区,由于自身的较快发展以及周边较高经济水平省份的影响,浙江省在2016年和2019年也进入H-H集聚区,体现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涓滴作用。

(五)中国省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滞后模型。选取人均GDP为因变量,选择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等10个自变量,对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与空间依赖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建立空间滞后模型,说明研究地区的GDP不仅受本地区解释变量的影响,而且还受相邻区域GDP的影响。

其中,正向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市场成交额,表明科技具有很强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说明消费具有较强的影响;产业结构;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相邻省域的人均GDP,说明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从模型中还可以看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回归系数均为负数,分别为-0.9249和-1.0505,可能原因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策略,对经济较为落后的省域实施更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促进中国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扩散涓滴效应。充分利用好发达地区的扩散涓滴效应,形成高效的空间联动格局,推进中国省域经济协调发展。使核心地区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从而对离中心区域相对较远的外围区域产生更强的经济辐射作用,减小省域经济发展差距。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经济流动性,例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商品贸易壁垒;打破市场分割局势;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

(二)打造科技强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构建企业作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借助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地理空间差异相对合理化,既是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也符合社会发展进步和共同富裕的夙愿。亟需增加区域科研人才、经费投入,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增强科技产出、扩散能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自身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三)释放消费活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与其他经济指标相比,消费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密切关联。只有在收入增长、保障增强的前提下,人们才更倾向于积极消费。促进消费:

一是要正确认识消费规律,把握新消费时代的供给需求,针对受众的消费习惯优化消费体验,扩大消费群体;

二是要完善消费结构,在传统消费市场基础上,开拓新兴消费市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健康消费等全新消费模式;三是要重视消费与信贷领域的法治建设,在法律保障下实现健康发展;四是要利用5G等智能化新技术,拓展更多消费领域。

(四)优化产业结构。要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调整改造加工工业,振兴支柱产业;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发展。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要任务,将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产品创新,改善供给侧结构,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五)增加工资收入。居民收入增加能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劳动力报酬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边际劳动生产力。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能促进社会公平、保障民生,进一步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政府需提升民生领域财政支出的占比。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就业服务与失业援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安全阀”与“减震器”的作用。本文虽然对中国省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选取的时间跨度较短,不能对历史的省域经济差异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可以通过加强数据搜集能力,完善2010年之前的研究。

选取的指标相对传统,未能形成更系统的指标体系。若构建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会更符合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对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过于简单。可以考虑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及经济空间权重矩阵等。省域经济是国家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之一。

从区域经济、统计学与空间计量学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影响因素是一个新的思路。本文只是在区域经济的理论与方法上做了初步探索。随着统计学、空间计量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分析软件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必定会受到更为广泛地关注。